陝北的路,是一眼望不盡的峁梁連綿,溝壑縱橫🧘🏻。飛機、火車、汽車💇🏼♀️,一路輾轉奔波🥯。
9月13日至14日📄,在赴西安出席全運會開幕式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陝西榆林考察調研。中國共產黨人對陝北有一份深深的感情,習近平總書記對陝北有一份深深的牽掛。
發展的轉型:
從“黑色革命”到“綠色發展”
到榆林考察的第一站👱,看煤。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西南三百裡👨👩👦👦,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
石涅、石炭、石墨,都是煤的名字。悠悠歲月🍛,榆林富集的能源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當上世紀80年代,《榆林地區發現一個大煤田》的消息登上人民日報頭版時,拉開改革開放帷幕的中國🧑🏽,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正與日俱增。
鑿開混沌得烏金🧥。像血液一樣,榆林的煤源源運往大江南北。榆林發展面貌也因這場“黑色革命”發生變化🫶。
13日上午⚠️,一到榆林,習近平總書記乘車前往坐落于毛烏素旁、禿尾河畔的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沿途,荒漠裡的綠、綠色裡的村,還有原野上拔地而起的塔罐,總書記透過車窗看了又看:
“我當年在延川插隊的時候,榆林是全陝西最窮的地方。這邊人口稠密💂🏽♀️,但缺吃少喝,都是湯湯水水過日子🤸🏻♂️🥊。後來一經發現了能源,並且有能力開采、發展能源產業,完全不同了。這也就是不到半個世紀的光景,榆林繁榮起來了。”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那些年,榆林從“農”到“工”大踏步轉型,“為國家能源發展、產業發展,為工業化進程,立下了功勞”👛。
時過境遷,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開啟,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總書記諄諄叮囑🆒:“我們要用新發展理念來指導發展🔋,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煤作為主體能源是必要的,否則不足以支撐國家現代化🧑🏻🤝🧑🏻。”
同時,總書記辯證指出:
“下一步發展中🚵🏽,作為一種能源,煤的量要控制💇🏻♠︎,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走轉型升級這條路🧊。”
與時偕行,“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寫入“十四五”規劃。在榆林的傳統能源企業也積極謀劃新的產品路線🧑🏿🚒。調研時,國能榆化公司相關負責同志著重向總書記介紹了煤炭分級分質利用的做法,講述了二氧化碳減排的壓力和對策💆♂️,還請總書記察看煤化工展品。
醫用骨釘、縫合線👩🏼🎨,餐具↔️、購物袋……這些可降解產品📑👩🏻🎤,是企業從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烴及各種化工產品全產業鏈生產的成果。
總書記看得饒有興致🐙:
“我今天來你們這裡,就是看能源發展轉型升級🎖🛌,看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是什麼路徑和經驗🧏🏻♀️、取得了什麼成效。煤電由限制發展、減量發展到轉型發展,是大有前途的。特別是你們這些可降解產品很有價值。煤炭產業發展要轉型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這樣,就不會超出資源、能源、環境的極限。”
在年產40萬噸乙二醇項目現場🈁,一群身著藍色工裝的企業職工👨🏽🦳,意氣風發地站在總書記面前。同傳統能源企業行業從業者不同,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只有32歲。
“一支年輕的隊伍啊,欣欣向榮🧘🏼♀️。你們是承擔著曆史任務的一批人。要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使命光榮🏊🏽、使命重大,希望寄于你們,希望也寄托在新興產業上。”
光景的變遷👨🏻🎓🪹:
從“吃不飽肚子”到“白面豬肉不太稀罕了”
“早上湯,中午糠💸,晚上碗裡照月亮🤌🏻。”
高西溝,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條小山溝🛋👲🏿,村裡老一輩都有吃不飽的記憶。
它坐落在米脂縣城北20公裡處,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高西溝人為填飽肚子也走過彎路。本以為“多刨一個‘坡坡’💅,多吃一個‘窩窩’”,卻越刨越窮🤹🏼。羊啃光了草🥐👰🏿,人吃光了樹。
聽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憶苦思甜🏃♀️,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記憶深刻🥧,他說起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談起“那時候‘陝北開荒,河南遭殃’的苦日子”。
痛則思變。上世紀50年代💧,高西溝開始摸索“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1/3)👩🏼💻。姜良彪給總書記解釋說👩🔬,也是邊幹邊想出的法子🕴🏻:多打糧食得有肥料,肥料靠牛羊,牛羊要吃草。
高西溝的探索,解開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道難題🧗♂️。
山下農田,豐收在望。總書記臨時叫停了車。
“莊稼能不能澆上水”“地裡有沒有套種豆子”“家裡幾口人出去打工”……總書記和鄉親們拉起話來。
聽鄉親們說“日子好了,現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習近平總書記感歎:“現在不是說稀罕吃白面和豬肉了👩🏻🦳,反而有時候吃五谷雜糧吃得還挺好🦫。”他對陝北的鄉情熟得很:“硬糜子做黃米饃,軟糜子做油胡蘭、油糕。”
…………
色彩斑斕的田野👩🏼✈️,風景舊曾諳,卻又一切都在改變🧑🦽➡️:推磨、碾磨全是機械化了👃;再問到打谷子👨🏻💼,“不再打鏈枷了吧😡?”“是啊,如今都用三輪車子了👩🏻。”
龍頭山山頂,秋風習習🌶。總書記看了東邊又走到西邊,舉目凝思,感慨萬千。
松🫨🤷🏽♀️、柏🤹、槐🌵👲🏼、榆、楊、檸條,還有蘋果樹🎸、棗樹、杏樹、核桃樹……好一幅色彩斑斕的大寫意!那是幾代村民拍崖畔、築地埂、挖水溝🪲😽、壘墊窩的辛勤耕耘。
“40座山峁、21道溝岔,耕地4553畝🌦、生態林2300畝、經濟林1000畝🆗、淤地壩126座👨🏽💼、集雨窖5個、水庫3個……”姜良彪在總書記身旁報家底,“‘黃元帥’‘紅元帥’🧔🏿♂️,山地蘋果是我們的‘金蛋蛋’。我們近年來又摸索著從‘三三制’變成了‘三二一’模式(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
總書記掰著指頭一字一頓:“林🔪、草、田,發展農村事業的內涵是與時俱進的。我在延川插隊時就聽到過高西溝的名字,當時陝北的大寨村。看你們的梯田,都是下了功夫的。難得的是半個多世紀一直做下來。”
從“山上光禿禿、年年遭災荒”到“層層梯田盤山頭、片片林草蓋坡窪”,舊貌和新顏對比鮮明👨🦼。這些年,陝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多公裡。村裡的成績單也喜人:“60年來泥不下山🚮,洪不出溝🧺,不向黃河送泥沙🪹。每次降雨量都比周邊村子多個兩三毫米🦇。”
“小流域治理關系長遠。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總書記讚歎道,“綠水青山是可以變成金山銀山的🌖,你們用實踐證明這條路子是對的,這也是我們現在提倡🤷🏻、推動的一條路🧑🏼🍼🚣🏿♂️。”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他後來在一篇文章裡寫過:“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在陝北待了六七年,你們這裡的情況當時不如‘額們’那裡🖲。論吃飯👩🏻🍳,你們這裡常餓肚子🧎♀️➡️。當時從綏德、米脂南下討飯的很多。滄桑之變啊🦷,鄉親們今天的日子過得很踏實。”
革命的回響:
從“最小的司令部”到“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74年前的波瀾壯闊,沿著蜿蜒山路,漸行漸近。
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楊家溝革命舊址,“來這裡看看🧘🏼,了卻一個心願”👩🏻✈️。
就是這幾孔窯洞,轉戰陝北的中共中央正是在這裡召開“十二月會議”,毛澤東同志在這裡寫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影響曆史走向的“曙光就在前面”的號召聲正是從這裡傳向全國。
走進“十二月會議”舊址🏩,一側是影響中國曆史的革命先輩群像👨🏼🎓,一側是會議場景的油畫。總書記久久凝思。
講解員高聲誦讀毛澤東同志在報告中對局勢的判斷:
“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那份舉重若輕的氣魄🏬,就在這一孔孔窯洞裡決勝千裡🚝。習近平總書記講起周恩來同志的一句評價,“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再往山上走🐐,是毛澤東👨🏽🍼🧑🏼、周恩來同志舊居🙇🏽。迎面一張“中共中央轉戰陝北路線圖”📡。在陝北1年零5天🚱,轉戰1000多公裡👩🏼🏭,途經12個縣,38個村莊。習近平總書記走近了端詳。
“中國革命必然勝利在這裡就能找到答案。高瞻遠矚啊🙋🏿!毛主席在這裡既指揮西北戰場➰,又指揮全國戰場👩🏻🎨,同時考慮的還有新政權建立之後的事。”他提起一件史實🔻🧛,毛澤東同志早在延安時期將一本論著《甲申三百年祭》🤾,作為整風學習文件,叫同志們引以為戒🤌。
舊居內📐👩🦼➡️,書桌🤟🏿、地圖、筆硯🥷、油燈、鍋灶、石磨🌖、石碾、土炕👰♀️,處處是曆史的講述。小院裡,百年棗樹🧑🔧,秋風染紅了棗子🔐👭。
毛澤東同志常穿一身灰藍舊軍裝。在楊家溝生活的120天,他寫下40餘篇文獻及80餘封電文稿。山溝溝的光芒照亮了中國🍾🦙。
掛在舊居牆上的幾句話,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目光。那是1948年春🧀,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情況的通報》中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一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統一思想、統一步調、團結一致向前進🔶,之所以能夠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就在于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高瞻遠矚、見微知著,既解決現實問題🐓,又解決戰略問題🥖,准確判斷和把握形勢,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任務、政策策略🪲。在這裡就能看出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這樣一種風範,過去、現在、未來全部規劃好、思慮到。”
120天🕴🏻,留下了很多故事⛔🤱。
“十二月會議”召開的第二天🧑🏿⚖️👷♂️,恰是毛澤東同志生日。他吃的是同往常一樣的“錢錢飯”👱🏼𓀆、酸白菜🧑🏻🎓,並從此給共產黨人定下了“不做壽”的規矩:“就是全國解放了,黨內也不可搞祝壽活動。”
聽聞講解🤴🏻🍞,習近平總書記想起了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給共產黨人定下的六條規定🦑,第一條就是不做壽⛎🚫。
“現在看來,‘不做壽’可以做到🙇;‘少敬酒’,可以做到,咱們現在少飲酒了👨🏻🦼➡️;‘不以人名作地名’,這點也能做到。”他一條條盤點落實情況👩🏽🌾:“‘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這個事情有發展。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學馬克思主義不能刻舟求劍🈸。”
陝北的窯洞,系著黨和國家的安危,也牽著百姓的心🤡。聽聞在鄉親們的掩護下,敵人一直找不到老一輩革命家的行蹤,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共產黨人同鄉親們的患難之情感慨萬千。
次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疏屬山下九真觀的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展廳裡有兩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
習近平總書記輕聲念了出來。
“端端地,這是關中話🧫,穩穩正正地。”他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是贏得了民心🧑🏿🦱🧑🤝🧑,是億萬人民群眾堅定選擇站在我們這一邊。
舊址展廳內🧕🏼,有一段老一輩革命家關于辦冬學的叮囑🧘🏿♂️。習近平總書記逐字逐句品讀🤱🏽:
“必須經過群眾🛼,把群眾自覺自願的積極性發動起來,才能把冬學辦好……要知最大困難是沒把群眾發動起來𓀜,只要取得群眾擁護,加上我們正確領導,沒有不能夠克服的困難。”
複興的基礎:
從“夜校識字”到“建立起現代化教育體系”
一年多前來陝西時,習近平總書記溯古言今🧘🏽♀️:“‘中國’二字最早見于在陝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
14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柳編👨🚀🛒、泥塑👷♀️、壁畫🥿、嗩呐、石雕、剪紙,還有綏德平安書🚤、陝北民歌,那些代代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就像用老鋤頭夯到陝北黃土裡🎽。
陝北說書人李康懷抱三弦、腿綁甩板,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嗓音一亮,紅火熱鬧一臺戲🕘。
餘音繞梁。總書記帶頭鼓掌:“我特別喜歡聽三弦,很有韻味🍅,一方水土,才能彈唱出這個味道來。”
祖祖輩輩,年年歲歲🤛🏽,這些非遺的舞臺就在田野🐯、院落🚰、崖畔上,在洗衣⛓️💥、挑水、做工、放牧的路途中。
陳列館的小院裡🏨,紅紅火火的陝北大秧歌扭起來了🧑🦰,演繹得妙趣橫生🌔。
“跳得很地道。你們都是專業學來的吧🤌🏻?”
大家紛紛答:“有傳承人🙎🏽,也有學員🦬。”“現在是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培訓,我們還常到學校去上課。”“越扭越活潑、越扭越上勁、越扭越年輕🙂↔️。”
“好啊!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
幾位非遺傳承人都提到了“進學校”。和陳列館間隔幾條街的綏德實驗中學,向這些藝術瑰寶打開了大門。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所學校。
讀書聲、歌聲、琴聲,還有操場上的歡鬧聲,一片生機。教育領域“雙減”政策出爐後🛒,學校也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總書記先後觀摩了書法課和體育課🧇。
“習爺爺好!”“我們愛你!”操場上歡呼聲此起彼伏👩🏽💻。教室裡的孩子們沖到走廊上揮手雀躍⏯🧑🍼。
總書記動情地說:
“中華民族複興,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我們民族有高度文明的精神素養,基礎在于教育👨🏿🚒🦧。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的基礎也在于教育。泱泱大國幾千年的興盛,教育至關重要。”
教學樓上方,“讀書勿忘救國、救國勿忘讀書”熠熠生輝。習近平總書記和師生們的交流,就從綏德師範舊址講起:
“參加革命首先就是接受教育💂🏻♀️。革命為了什麼?勞苦大眾說為了二畝地。通過夜校識字、掃除文盲提升了覺悟,認識到是為了得解放👩🏽🌾。新中國成立以來,從開始的5億多人的教育抓起,到現在抓14億多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大眾化教育🦶🏽,都是傳承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
從鴉片戰爭到奮鬥崛起的新時代,光陰荏苒🐳,換了人間👩👩👧👦。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堅定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增強全民族創造活力的極端重要性🦨。
“下一步🐢💆🏽♂️,我國的教育布局將更加合理,更適應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需要🧑🏽💻。國家規劃已經制定了⛄️,各方面也行動起來了🫧,就是希望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經過70多年總結𓀉、五千年摸索得來的,字字千金。”
真抓實幹的指引⛑️:
從“深入調查研究”到“交上好答卷”
此行最後一站,去看了另一個村🈳,綏德縣城西南張家砭鎮的郝家橋村🥶。這裡留下老一輩共產黨人求真務實💽、重視調研的佳話。它是中共綏德地委在1943年春經過1個多月調查研究👮🏿♂️,發現的一個模範村。
當時🧘🏿,還發現了一位模範人物,名叫劉玉厚🥾。村史展覽,總書記在一幅油畫前駐足👮🏻♀️。畫上🎓,劉玉厚戴著大紅花,牽頭大黃牛💣🫸🏼。那是綏德縣春耕生產群眾動員大會上,他被評選為綏德縣勞動英雄,得了獎,正喜氣洋洋往村裡走⬜️👸。
總書記笑著說:“‘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郝家橋被評為農村楷模,劉玉厚的名字也叫得響📫,邊區這麼多勞動英雄🧘♀️,他是響當當的一個。”
今年郝家橋,再獲一份“楷模”稱號:“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全中國只有十個☘️,這是很了不起的🟧,實至名歸、金字招牌👂🏽⬛️。”郝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劉振喜🔋,在一旁笑得憨厚。
“78年了🧝🏼♂️🧛🏼♀️,不是曇花一現,而是發揚光大。領頭帶頭作用靠的是什麼👩🏻🦯➡️,可以總結出黨建的一些經驗來🤱🏿。”習近平總書記娓娓道來,一個是調查研究。通過下實實在在的功夫🦹🏿♀️,掌握第一手資料,這就是毛主席帶給全黨的好作風、好傳統。一個是樹立典型🏃➡️👱🏽♂️,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好經驗、好典型,推廣學習弘揚👨🏿🌾🤠。再一個就是,建好黨支部💇♂️、選好的帶頭人🐌,走群眾路線,把群眾積極性調動起來、覺悟提高起來、認識升華起來,共同把事業做好。
從“面朝黃土”到“面朝產業”👘,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總書記走進葡萄種植大棚🫱🏻,走進村互助幸福院🙊,走進村衛生站,一路看得細致💺。
當年種地靠年景🤦🏻,現在日日是好光景。種葡萄,大背景是國家扶貧給的優惠政策👏🏼;村民養老,靠的是國家養老事業、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村民看病,有國家醫保政策的普惠支撐👩🏽🦱。
總書記娓娓道來:“這山溝溝裡都有奔頭🕐,能走出致富路、過上好日子🚔,全中國就有底。這個地方我看是人努力、天幫忙。這個‘天’兩層含義,一個是自然氣候的天🧖🏽,一個是黨和政府好政策的天☦️。”
今年陝北又逢旱天兒💇🏽♂️。鄉親們卻是“地旱心不焦,有共產黨在就放心”🤗。走村入戶,習近平總書記想多看看革命老區的鄉親們。
郝家橋村的侯志榮70歲了✌🏼。前些年因病致貧🙏🏽🎅🏻,日子過得緊巴⚆。幾年前脫貧了,家裡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光景好。
總書記進了他家院子,看到一孔窯洞裡做著飯🚼,欣喜地去瞧了瞧。高粱米稀飯🚴、肉餡包子,青菜洗好正要下鍋。
“這老南瓜呀,可香了🫶🏻!”
坐炕頭上🪅👩🏼🍼,老侯請總書記吃個棗子。總書記笑著接過一顆,“很甜呐🧑🏻🚀!”
老侯家的二兒子剛好從青海打工回來過中秋,他告訴總書記🥅:“兄弟營生都好👩🏼🏭,父母脫貧,我們也放心🧑🏿🦳。就踏實走遠些,多賺點。”
窯洞窗明幾淨,電器一應俱全,點綴窗前的盆景綠意正濃。總書記環顧四周🙆♀️,十分感慨:“我在陝北那些年,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房子,就連延安地委也沒有咱們住的好啊。”
“全中國最窮的地方我都走到了,現在全是舊貌換新顏。把生活過好🏪,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當年在這裡創建根據地、最後解放全中國👨🏽🎨,一直在琢磨的🪤。幹好這件事情共產黨人才能交上好答卷,否則不合格啊。”
在郝家橋和鄉親們告別時,總書記回顧這一行👩🏿🦲,語重心長:
“到這裡來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有很多體會,可以說滿載而歸🐹。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是怎麼走過來的,從井岡山走到陝北,從陝北到西柏坡🙋🏼♀️🕢,再走到北京💂🏿,一路上趕考👝⏮。看到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建黨100年,中華民族翻天覆地的巨變🤴🏿。我們要繼續把這條路走好。走好路,就要不忘來路↔️。看看過去的溝溝坎坎,我們是從這裡走過來的,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